诗文 |
古诗《朱彝尊·来青轩》原文赏析 |
释义 |
古诗《朱彝尊·来青轩》原文赏析古诗《朱彝尊·来青轩》原文赏析 天书稠叠此山亭,往事犹传翠辇经。莫倚危栏频北望,十三陵树几曾青? 这首《来青轩》诗,作于康熙十年(1671)朱氏四十三岁时。前一年八月,他自山东游北京。这年正月,他同友人潘耒、李良年、蔡湘等游北京西山,写了一些游览诗,颇有题壁传抄之盛,《来青轩》是其中之一。来青轩,在北京西山香山寺内。香山是西山名胜,重峦叠翠,泉水流清,金、元、明的皇帝都在此营建离宫。香山寺是当时香山最大的寺院(旧址已毁),据《帝京景物略》,明世宗幸临香山寺时,说西山一带,香山独有翠色。以后明神宗就为寺中殿侧的一个轩堂题名“来青”。朱氏来游时,距明亡已二十八年,这时他的故国之思,还没有消除,因此就由“来青”这个名称的触动,引起他在诗中隐约地抒发了这种思想。 起句,“天书稠叠此山亭”,稠叠,谓多,意思是寺中轩亭有很多皇帝的题字。据《燕都游览志》,香山寺的“来青”、“郁秀”、“清雅”、“望都亭”四个匾额都是明朝皇帝写的。(注:据钱谦益《香山寺》诗自注,谓香山“独有秀色”是神宗,写“来青轩”匾是慈圣皇太后。)诗中竟称亡国的前朝皇帝写的字为“天书”,其崇敬怀念之情,从一“天”字露出“春秋笔法”,虽是隐约,但颇大胆。次句,“往事犹传翠辇经”,接着说,明朝皇帝曾经多次乘车来游此地。翠辇,皇帝乘坐的车,用这两字,语气没有“天书”重,但也仍露敬恋之意。这两句介绍来青轩名称来历及以前情况,用实写起,比较直致,是画龙身的普通笔墨;然而它为下面两句塑造了躯干,便于后文腾空运转,着墨无多,作用切紧,也是显得朴实简练的。最后两句:“莫倚危栏频北望,十三陵树几曾青?”就轻妙地以画首、点睛之笔,使整首诗变成盘旋空际,精神生动、活现的神龙了。十三陵在今北京昌平,位居西山之北的天寿山下。从成祖到思宗,明朝皇帝死在北京的有十四个,代宗不建陵,共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墓筑在那里。诗借“来青轩”的“青”字作生发基点和转接关捩,表示不要再夸香山寺可以看到多少青翠山色了,倚栏北望,十三陵那片大山就没有多少青松翠柏的颜色浮现了。国家一亡,皇陵的树木可能是遭到砍伐伤害的。即使砍伐不严重,树色犹青,但在留恋明朝的人看来,也会从内心唤起一种凄凉、黯淡之感,青也就不会见其为青了。所以陵树不青,是亡国的象征;伤痛陵树不青,是留恋故国的人的心情的写照。诗把“来青轩”的“青”和十三陵的“青”,自然地联系在一起,不加评议,暗寓今昔对比之情,隐寄亡国之痛,纯用白描,又写得含蓄、深沉。“十三陵”句是画首,“青”字是点睛,淡云轻雾中,鳞爪隐现,而感情寄托的全龙,依然首尾可辨。 朱彝尊的诗,宗唐为主,兼学宋人。有堆砌典故的,如《风怀二百韵》;有雄浑遒劲的,如游山西诸诗;有通俗、活泼的,如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》及游广东诸诗。这一首诗虽是白描,却写得很含蓄,而且音节风调俱佳,在他的绝句中,应算上品。他有一首《百字令·度居庸关》词,下片有这样几句: “十三园陵风雨暗,响遍哀鸿离兽。旧事惊心,长途望眼,寂寞闲亭堠。”思想内容和这首诗接近,可以参看。近人王文濡评这一首诗说: “从一青字,生出故国兴亡之感,语愈蕴藉,意愈深长。”是中肯的。诗的妙处,就是善于抓住一个点,使这个点代表一片,透入许多深层;或者说使这个点变成能够传出全体精神的眼睛。 |
随便看 |
- 《夫唯贤者学于圣人,圣人亦相因而学也.孔子因于文武,文武因于成汤,成汤因于夏后,夏后因于尧舜.故六籍者,群圣相因之书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善国者,莫先育才:育才之方,莫先劝学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善国者,莫先育才;育才之方,莫先劝学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善恶之相从,如景乡之应形声也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喜怒者,道之邪也,忧悲者,德之失也,好憎者,心之过也,嗜欲者,性之累也,人大怒破阴,大喜坠阳,薄气发瘖,惊怖为狂.忧悲多恚,病乃成积,好憎繁多,祸乃相随.故心不忧乐,德之至也,通而不变,静之至也,嗜欲不载,虚之至也,无所好憎,平之至也,不与物散,粹之至也,能此五者,则通于神明,通于神明者,得其内者也,是故以中制外,百事不废,中能得之,则外能收之,中之得则五藏宁,思虑平,筋力劲强,耳目聪明,疏达而不悖,坚强而不鞼,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,处小而不逼,处大而不窕,其魂不躁,其神不娆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嗟来而招之,投而与之,乞者由不取也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;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,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.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.道者,圣人行之,愚者佩之,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,反顺为逆,是谓内格,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.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国之所以不能士者,有五阻焉:主不好士,谄谀在旁,一阻也;言便事者,未尝见用,二阻也;壅塞掩蔽,必因近习,然后见察,三阻也;讯狱诘穷其辞,以法过之,四阻也;执事适欲,擅国权命,五阻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国以一人兴,以一人亡。》是什么意思|译文|出处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人之于善也,无小而不举;其于过也,无微而不改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,故始学者不好(hao号)也.及至朞(ji机)月,所观弥博,所习弥多,日闻所不闻,日见所不见,然后心开意朗,敬业乐群,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,至道之入神也.故学之染人,甚于丹青.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,未见久学而渝者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人纯,贤者驳,周公不求备,四肢不相兼,……是故高祖所辅佐,光武所将相,不遂伪举,不责兼行,亡秦之所弃,王莽之所捐,二祖任用以诛暴乱,成致治安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人量腹而食,度形而衣,节于己而已,贪污之心,奚由生哉?》译文与赏析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贤之书,教人诚孝,慎言检迹,立身扬名,亦已备矣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圣贤之书,教人诚孝,慎言检迹,立身扬名》赏析|译文|出处|解读|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士之所耻者,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,举信而士不与焉,举廉而士不与焉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士有忠义之行,践绳墨之节,其于平日,乃无异于众人;及至处患蹈难,而志气贞刚,然后知其殊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士者,众之所仰望也.服儒衣,读儒书,而躬小人之行,是涂民耳目也.士之不德,师非其师也.师之不才,学校不修之过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士者,国家之大宝,功名之本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夏后代之璜(huang黄)不能无考(玷),明月之珠不能无颣(lei类),然而天下宝之者,何也?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.今志人之所短,而忘人之所修,而求得其贤乎天下,则难矣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.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,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天下之所以恶,莫恶于不可知也.夫不可知,盗不与期,贼不与谋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夫天下之道,理安斯得人者也.使贤者居上,不肖居下,而后可以理安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(夫)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。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。》是什么意思|译文|出处是什么意思
- 負惜しみ的意思
- 負抵抗的意思
- 負担的意思
- 負接眼鏡的意思
- 負数的意思
- 負星的意思
- 負水頭的意思
- 負特性的意思
- 負端子的意思
- 負結晶的意思
- Lynam, Desmond
- lynam,-desmond
- lynam,desmond
- lynch
- Lynch, Bet
- lynch,bet
- lynch,-bet
- Lynch, David
- lynch,david
- lynch,-david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