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文 |
余清逸《德祐二年岁旦二首》爱国诗词鉴赏 |
释义 |
余清逸《德祐二年岁旦二首》爱国诗词鉴赏作者: 余清逸 力不胜于胆, 逢人空泪垂! 一心中国梦, 万古下泉诗; 日近望犹见, 天高问岂知? 朝朝向南拜, 愿睹汉旌旗。 有怀长不释, 一语一酸辛! 此地暂胡马, 终身只宋民; 读书成底事, 报国是何人? 耻见干戈里, 荒城梅又春。 郑思肖 德祐二年(1276)三月,宋恭帝降元,帝 及全、谢二太后被俘,宋亡。岁旦为农历正月初一,是我国人民历来最隆重的节日。诗人就是在隆重的节日,写了这组诗,感叹国家衰亡,痛惜朝廷腐败无能。第一首阐述内心的痛苦,有报国之心,而无报国之力,故“逢人空泪垂”,是内心的悲哀,也是自责。心里想着的,是中国要光复,大好河山,不能长期沦于敌手,“一心中国梦”,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,故虽在睡梦之中亦时时铭记。南宋小朝廷亲小人,远贤臣,政治腐败,军备不修,虽人心思治,要求反击入侵者,由于朝廷失策,致使敌人长驱直入,因而以《诗经·曹风·下泉》为喻:《下泉》思治也,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,忧而思明主贤伯也。诗人以高度的爱国热情,也希望有明王贤伯治理国家,国泰民安。毕竟要面对现实:“日近望犹见”,以日喻当时皇帝,就在临安(今杭州),距苏州不远,苏州已沦入敌手,祖国天高地广,其他地方如何?明王贤伯何在?“天高问岂知?”仰首问天天不语,而忧国拳拳之忱,每天早晨都向南虔诚顶礼膜拜,衷心希望“愿睹汉旌旗。”汉,是以汉代宋,(唐人也惯以汉代唐,如“空见葡蔔入汉家,”“汉皇重色思倾国”等。)朝廷太不争气了,卢熊《苏州府志·郑所南》:“遇岁时伏腊,辄野哭南向拜。”拜,是希望匡复,希望实现自己的“愿”,一个愿字,道出几多心酸!几多苦楚!“愿”一直未成现实,一次又一次边哭边在野外南向拜,野外无人,高声哭诉,声音哭哑了,年年如是,朝朝如是,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,怎禁得,秋流到冬,春流到夏?泪,流干了;愿,落空了;深深痛惜“南宋君臣轻社稷,中原父老望旌旗!” 第二首阐发大片国土沦丧,深深刻在胸怀的悲哀,常久不释,只要一想到一提到就酸辛流泪,“逢人空泪垂,”空字是自责,自己未能投入抗击侵略者的行列,也是对朝廷感到失望之情的流露,何时才能收复国土?此地是诗人客居地苏州,已经在敌人铁蹄蹂躏之下,不是祖国的国土了。由于诗人执着的爱国热情,仍对收复国土充满信心,苏州是自己客居地,虽被敌人侵占,但不会长久,“此地暂胡马,”敌人的占领,只有暂时而已,必然要被赶出去,国土终究是宋土,自己的终身也只是宋民,决不奴颜事敌。“读书成底事?”再次责备自己,书生回天无力,白白读书,何用?希望报国志士快快出来,政治家不出樽俎之间,决胜千里之外;军事家战必胜,攻必克;十万大军战袍红,尽是胡马豺狼血。“报国是何人?”贤王贤伯快快出来收复大好河山,现在,客居地苏州,被敌人烧、杀、掳、掠,但是敌人并没有征服我们,抗敌的干戈未息,虽是“耻见”,一次次败北,这是朝廷无能,百姓大失所望,抗敌仍在“干戈里”继续。亲见苏州已变“荒城”,亲眼看到只有梅花仍在,“荒城梅又春”,深感羞辱,自己未能奋力杀敌,春天又到了,而且是“又春”,这是大自然的又春,复国的春意盎然的又春,当不远矣。 组诗第一首抒发赤子热肠,以“泪垂”二字贯穿全诗,再三泪垂,为衷心渴望“中国梦”实现而泪垂;为“思明王贤伯”而泪垂;为“愿睹汉旌旗”而泪垂。“一心中国梦,万古下泉诗。”对仗工稳,声韵铿锵,以历史上《诗经·曹风·下泉》为前车之鉴,娓娓真诚地而又是严厉地告诫南宋王朝。思想性艺术性融为一体,达极高之境。第二首抒发赤子感慨,以“酸辛”二字贯穿全诗,一而再,再而三酸辛,为“暂胡马”而酸辛,为“报国何人”而酸辛,为“荒城”而酸辛。“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”对仗、音韵、旋律,不能移易一字。“暂”字充满希望,是对“胡马”的判决书,卑视猖狂暂时的敌人,只不过是水泡皂沫而已,很快就要被消灭。“只”字敞开心扉,大义凛然,头可断,血可流,决不向敌人屈膝。 这一组诗,日日夜夜喟叹国势衰落,大宋将亡,热切希望收复失地,振兴国家,自惭报国未尽到责任,心情沉痛,同时又表达了抗敌必胜之信心和决心,其存君兴国之志,一篇之中,三致意焉!宜乎作者和泪而作,读者和泪而读也。 |
随便看 |
- 《所谓全生者,六欲皆得其宜也;所谓亏生者,六欲分得其宜也.夫亏生则于其所尊者薄矣;其亏弥甚,则其尊弥薄.所谓死者,无有所知而复其未生也,所谓迫生者,六欲莫得其宜也,皆获其所甚恶者,辱莫大于不义,不义者迫生也.故曰,迫生不如死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养之之道何也?饶之以财,约之以礼,裁之以法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君子者,言必忠信,而心不怨;仁义在身,而色无伐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圣者,须学以圣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大臣者,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》是什么意思|译文|出处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察之者,非专用耳目之聪明,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.欲审知其德,问以行.欲审知其才,问以言.得其言行,则试之以事;所谓察之者,试之以事是也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庸人者,口不能道乎善言,心不能知先王之法,动作而不知所务,止立而不知所定,日选于物,而不知所贵,不知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,从物而流,不知所归,五藏为政,心从而坏遂不反,是以动而形危,静则名辱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廉者,必生死之命也,轻恬资财也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强者天下胜.天下胜,是故合力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待己以信者,己果能之,人曰不能,勿信也;己果不能,人曰能之,勿信也.孰信哉?信乎己而已矣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恭者,内不敢傲于室家,外不敢慢于士大夫,见贱如贵,视少如长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教者,非徒诵读之谓也,大要使之识道理,顾廉耻,不作非法,不犯非礼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文者,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术者,当审敌之强弱难易而为之先后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气者,当调饮食,择晏日,车步广志,以适筋骨肉血脉,以泻气,故年二十,是谓易贺,法不当砭灸,砭灸至气逐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,无之.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治国,必先齐其家;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,无之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,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,无之.故君子不出家,而成教于国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治者,居则有礼,动则有威,进不可当,退不可追,前却有节,左右应麾,虽绝成陈,虽散成行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神者,不学而知;所谓圣者,须学以圣.以圣人学,知其非圣.天地之间,含血之类,无性知者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诗,所谓文,实国事、世事、家事、身事、心事系焉.》出自哪里,什么意思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,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(yan掩).故君子必慎其独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辞者,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.诚使巧且华,不必适用;诚使适用,亦不必巧且华.要之以适用为本,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?亦教之、养之、取之、任之有其道而已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《所谓陶冶而成之者,何也?亦教之、养之、取之、任之有其道而已.》什么意思,出自哪里,注释,句意,翻译是什么意思
- 六的意思
- 六つ的意思
- 六三制的意思
- 六分儀的意思
- 六分儀座的意思
- 六十の手習い的意思
- 六塩化ベンゼン的意思
- 六大州的意思
- 六日的意思
- 六日のあやめ的意思
- orient yourself
- orifice
- orifices
- origami
- origin
- original
- originality
- originally
- originals
- original sin
|